第734章 内附?老挝宣慰司!-《大明:无双好圣孙,请老朱退位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金陵帝都的诏书,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传遍南疆,越过云贵高原的崇山峻岭,穿透中南半岛的茂密雨林,最终抵达三宣六慰的各个土司辖地。

    这份盖着承天皇帝朱标玉玺的诏书,言辞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,既重申了三宣六慰作为大明疆土的归属,又提及将派遣官员协助治理、调拨资源扶持地方发展,同时明确要求各宣慰司、宣抚司首领限期前往暹罗朝见,共商中南半岛经略大计。

    诏书抵达老挝宣慰司时,整个司署上下震动不已。

    老挝宣慰司的宣慰使名唤召温猛,是当地部族世袭的首领,年近五旬,为人沉稳务实,深谙生存之道。

    他捧着这份措辞严谨的诏书,手指摩挲着上面鲜红的玉玺印记,眉头紧锁,片刻后便猛地抬起头,眼中闪过一丝了然——大明这是要动真格了,此番诏书绝非简单的安抚,而是意在彻底一统整个中南半岛,将三宣六慰从名义上的臣服,转为真正的直接管辖。

    这个念头一出,召温猛身旁的族老与官员们顿时炸开了锅,有人面露惶恐,有人高声主张抗拒,认为老挝世代自治,不应受大明辖制;也有人犹豫不决,既忌惮大明的军威,又舍不得手中的权力。

    但召温猛却摆了摆手,示意众人安静,他的目光早已越过司署的围墙,望向了东边的方向——那里是已经内附大明的真腊与占城,再远些便是设为大明行省的交趾。

    这些年,老挝与交趾、真腊接壤,往来虽不算频繁,却也能清晰感受到那些地方的变化。

    在未内附大明之前,交趾战乱不断,真腊与占城也时常受周边势力侵扰,百姓常年在温饱线上挣扎,衣不蔽体、食不果腹是常态,甚至有年景不好时,百姓只能以树皮草根为食,流离失所者不计其数。

    可自他们归入大明版图后,仅仅两年多的时间,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
    大明朝廷显然对这些新附之地极为重视,不仅派遣了得力的官员治理,更倾斜了大量资源扶持。

    交趾境内,官府组织百姓兴修水利、开垦荒地,推广中原先进的耕作技术,原本贫瘠的土地渐渐产出了足够的粮食;真腊与占城则借着大明的******,将当地的香料、木材销往中原,换回了丝绸、瓷器与农具,商贸的繁荣带动了经济发展。

    如今的交趾、真腊、占城,百姓再也不用为温饱发愁,家家户户有余粮,不少人家还盖起了砖瓦房屋,孩子们能进入儒学教室读书,路上往来的商队络绎不绝,脸上都带着富足的笑意。

    更让召温猛动容的是,大明对待这些新附之地的臣民,始终秉持着一视同仁的态度。

    没有因种族不同而加以排斥,也没有因习俗各异而强行打压,反而尊重当地的传统,同时循序渐进地推行汉化,让百姓在潜移默化中认同大明。

    交趾的百姓学说汉话、穿汉服,却依然能保留自己的部分习俗;真腊的贵族子弟被送往金陵求学,归来后便能在地方官府任职。

    这种包容与尊重,远比武力征服更能收服人心,也让周边部族看在眼里,羡在心里。

    反观老挝自身,召温猛心中满是感慨。

    老挝地处中南半岛腹地,境内山林密布、河流纵横,可耕种的平原极少,农业基础极为薄弱。百姓大多依山而居,刀耕火种,收成全看天脸色,一旦遭遇旱涝灾害,便会颗粒无收。

    境内产出的,也只有驯象、象牙、犀角、香料、金银器等少数土特产品,这些东西虽稀有,却难以形成规模化贸易,仅能通过零星的商队销往周边,根本无法支撑整个部族的长久发展。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