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韩林儿盯着地图,沉默良久。一旁的红巾军副将忍不住说道:“首领,萧参军所言有理!若再单打独斗,我们迟早会被元军逐个消灭。不如与‘忠义军’联手,或许真能推翻朝廷!” 萧琰见状,从怀中取出酒坛,倒了两碗酒,将其中一碗递给韩林儿:“韩首领,我知道你心中仍有疑虑。但我萧琰以青云之志起誓,若‘忠义军’日后有吞并红巾军之举,必遭天谴!今日我愿与你共饮此酒,若你同意联手,便干了这碗酒;若不同意,我立刻离开,绝不纠缠。” 韩林儿看着萧琰坚定的眼神,又看了看帐中将领们期待的目光,终于接过酒碗,一饮而尽:“好!我信你一次!明日我便召集将领,商议出兵事宜,待你从浙东归来,我们再签订盟约!” 萧琰大喜,也将碗中酒饮尽,随即吟道: “巢湖之畔会英雄,共议天下抗元功。 不求权柄不求利,只为百姓展笑容。 合纵之势今日定,敢教元军尽丧踪!” 诗句传遍大帐,红巾军将领们纷纷喝彩,帐内气氛顿时变得热烈起来。 次日,萧琰告别韩林儿,继续向浙东进发。浙东义军首领方国珍是个商人出身,为人谨慎多疑,听说萧琰前来,竟紧闭城门,不愿相见。萧琰在城外连续等候三日,始终不见方国珍露面。 第四日清晨,萧琰在城门外摆下酒坛,独自饮酒吟诗: “浙东城外风萧萧,英雄闭门不相见。 元军压境百姓苦,难道将军心不怜? 合纵抗元功在己,莫待国破悔万千!” 诗句传入城中,百姓们纷纷驻足倾听,不少人甚至跪在城门下,请求方国珍接见萧琰。方国珍在城楼上听到诗句,又看到百姓们的请愿,心中终于动摇,下令打开城门,邀请萧琰入城。 大殿之上,方国珍直言不讳:“萧参军,我浙东义军虽有三万兵力,但元军在浙东部署了五万大军,若与你们联手,一旦战败,我浙东之地便会化为焦土。你如何保证,联手之后,我浙东义军能安然无恙?” 萧琰从容答道:“方首领,若不联手,浙东义军迟早会被元军消灭,这是其一;其二,‘忠义军’与红巾军已约定联手,待三路大军同时出兵,元军必首尾难顾,浙东的压力自然会减轻;其三,我愿以‘忠义军’的名义立下文书,若浙东义军因联手而遭受损失,‘忠义军’愿出兵相助,且供给粮草三年。” 方国珍沉吟片刻,最终点头同意:“好!我相信你!待韩林儿的红巾军准备就绪,我浙东义军便出兵配合!” 萧琰心中一块大石落地,再次吟出诗句: “浙东城内定盟约,三路义军气吞霄。 待到大军齐出征,定叫元廷尽飘摇!” 方国珍闻言,也不禁抚掌赞叹,当即命人备好酒宴,与萧琰共庆盟约达成。 萧琰离开浙东,快马加鞭返回柳林城。一路上,他心情愉悦,心中早已规划好三路大军的进攻路线。然而,当他回到柳林城时,却发现营中气氛异常凝重 —— 李乘风正与苏墨在大帐内争吵,赵虎则在一旁怒目圆睁。 “你们这是怎么了?” 萧琰连忙上前问道。 李乘风叹了口气:“萧参军,你可算回来了!朝廷派了使者前来,说愿意封我为‘平北王’,只要我解散‘忠义军’,归顺朝廷。还说…… 还说你与红巾军、浙东义军勾结,是想借义军之力,自立为王!” 萧琰闻言,脸色骤变:“这是朝廷的离间计!他们见我们联合义军,便想挑拨我们内部的关系!” 苏墨补充道:“不仅如此,朝廷还派人在城中散布谣言,说你此次前往江淮、浙东,是为了与义军达成协议,待推翻朝廷后,由你登基称帝,李将军和赵兄只能做个诸侯。如今城中士兵人心惶惶,不少将领也对你产生了疑虑。” 赵虎怒道:“这些谣言简直是胡说八道!萧兄是什么人,我们还不清楚吗?若不是萧兄,我们‘忠义军’早就在一线天峡谷全军覆没了!”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