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当然,更多的,还是来自于私底下和岳飞的交流,相当于是重新“复习”了一遍。 “好了,别那副样子。我肯用你,自然是对你有一定的了解。” 秦霄笑着说了一句,话题一转,问道:“我问你,你对这里的规则,是否已经足够了解了?” 秦霄指的,自然是“领主游戏”的规则。 这是和商鞅所在的世界里,最大的区别。 商鞅点头道:“虽然不能理解其本质,但已知晓是如何运转。鞅,已想过许多对策。” “既然你已经了解,那就好说了。事情分两步走,不能着急。”秦霄点头道:“首先,政务方面的事情先交给你。大小事务,一律按照先行的成例来处理。至于法度确立,不能一蹴而就,要慢慢来,一条一条的加,你明白我的意思吧?” 秦霄追求的是稳定。 虽然发展速度很重要,但稳定却更重要。 大刀阔斧的改革,说起来容易,但万一出了问题,绝不可能是小事。 涉及数十万,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达到百万级别人口的生计,必须要小心翼翼。 商鞅点点头,迟疑了片刻,又说道:“主公的意思,鞅明白。只是……鞅认为,眼下有两件事,已经是非改不可了。” “两件事?”秦霄有些疑惑,问道:“你直说吧,哪两件?” “其一,律法过于简单。领地内的治安大体良好,但小偷小摸的事情并未断绝,作奸犯科之事偶尔也会发生。一些情况分明的案例,倒也容易判决。但有一些案例,情况却要复杂一些,现有的律法并不适用。” 商鞅很不客气,直言不讳道:“比如前几天有一个案子,有人纵马撞伤了一女子,该女子的丈夫气不过,将纵马之人打伤。按照领地律法,纵马者要罚,打人者也要处以杖刑。但按照情理来讲,打人虽然不对,但毕竟事出有因,免于处罚固然不可,然而这杖刑,却未免有些过了。修订律法的目的,便在于要明确‘因’、‘果’之间的关系,而不是一概论之。” 秦霄明白了商鞅的意思,思索片刻,觉得确实如商鞅所说,领地的法律,确实太过于简单了。 重新修订律法,确实是有必要的。 但要说急,也没有商鞅所说的那么迫不及待。 想了一会,秦霄觉得,还是不要打击了商鞅的积极性。 在这件事上,还是要给予一定支持的。 “我知道你精通刑名,律法完善的事,就交给你了。但切记两点。第一,修订律法可以,但不能懈怠了政务。如今事情繁多,下边的人能力有限,我又分身乏术,你得帮我撑起这个担子。” 秦霄开口道:“第二,修订律法的原则,必须确保简洁明了。不是所有人都精通刑名,要让百姓易于理解,什么事可以做,什么事不能做,如果违反,会有什么后果。不要搞的太过复杂,让人难以理解。” 这算是给商鞅加了一些限制,确保整个领地的运转,依旧是在朝着自己期望的方向去。 商鞅思索片刻,点头答应下来,说道:“鞅谨记主公教诲,不会耽误了政务。修订完成之后,鞅会先拿出章程来,请主公过目。” 虽说是有些限制,但终归是给了商鞅足够的施展空间。 商鞅最在意的,或者说最想发扬光大的,便是法家思想。 其中的根本一点,就在于律法的制订和执行。 只要能完成自己的理想,受到一些限制,倒也不算什么。 “你刚才说有两件事。”秦霄又问道:“一件是修订法律,这第二件事,是什么?” 商鞅想了一会,组织了一下语言,试探着问道:“不知主公打算用何种学说治理领地?是法家?儒家?兵家?亦或其它学说?” 战国时代,是一个大争之世。 这个“争”,不仅仅只是七国之间的领土政权之争。 同时,也是诸子百家争鸣的辉煌时代。 如果说三皇五帝奠定了华夏文明的血脉源头的话。 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争鸣,则是奠定了华夏文明的“精神”。 作为法家学说的创始者之一,商鞅无疑是希望,自己的法家理念,能够成为一国之根本,并带领国家走向强盛。 问出这个问题,显然是想要说服秦霄重用法家了。 在商鞅看来,秦霄既然看重自己,自然也会对法家有所好感,说服的难度大大降低。 不过…… 秦霄带着疑惑,反问道:“为什么一定要用某一家的理念?” “这……” 商鞅语塞,似乎是从未想过这个问题,只是下意识地为自己的法家理念争取地位。 “法家,我会用。儒家、兵家、墨家,甚至是杂家、道家,只要有用,我也都会用。” 秦霄很干脆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:“这么说吧,我是个实用主义者,不相信什么理论,我不在乎我领地上奉行的是什么学派的理论,只要有价值,我就会用它。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