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参与讨论的人越来越多。 秦霄这边,商鞅、岳飞、牛兴都来了,就连大字不识几个的刘三刀都跑来凑热闹。 秦国方面,秦献公倒是没继续叫其它人,只是让人喊来了赢虔。 有秦献公压着,赢虔虽然看不惯秦霄,觉得秦霄是个骗子,但却也不好发作,只能忍着脾气在一旁旁听。 让秦霄有些意外的是,岳飞居然对这段历史了解不少。 不过,仔细一想,秦霄也就明白了。 历史上的岳飞文武双全,而“文”这一块,在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宋朝,北宋的史书《资治通鉴》几乎是必读的一本书。 《资治通鉴》虽然有大量司马光个人的主观言论,但却也是一部十分详细的史书。 其中关于秦国崛起的这段历史,无疑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内容,在《资治通鉴》中倾注了大量的笔墨。 诚然,司马光的个人主观言论,使得《资治通鉴》对历史的描述不那么客观,但却也是一条了解历史的渠道。 对于“失去了商鞅之后的秦国该如何走”,岳飞反而是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。 比如,秦国如今已经拉拢了赵、楚,那么就不妨加强三国盟约,一方面压制魏、韩,但既然已经把魏国打残,就不必继续追击,应该将战略矛头转向南、北两个方向。 北平义渠,获得辽阔的草原马场,以牧养战马,充实军力。 南取巴蜀,大兴土木,建造都江堰,使得蜀中之地成为秦国的广袤粮仓,以强化国力。 这个时期的义渠,还没有后来秦惠文王的义渠那么强,巴蜀也算是国力弱小的小国,以秦国的实力,花费个数年时间,便可以轻易平定。 一旦义渠、巴蜀平定下来,秦国便几乎没有了外患不说,还能获得蜀中富饶的粮仓供应,能够安心经略中原之地。 不过,商鞅却提出,确立一国法度,才是强国之根本。 攻城略地虽然重要,但更重要的,是根据秦国的形势、环境、民俗等等,为秦国量身打造一套法度,并使后人能够严格遵守。 “只是,这变法事宜,鞅未曾了解秦国风土人情,难以提出适合秦国国情的方略。” 在秦献公问起变法细节的时候,商鞅开始感到有些为难。 历史上的商鞅,是在秦国周游,甚至下乡去了解山中民夫的生活情况之后,才制订出了变法的细节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