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如今的商鞅,压根没去过秦国,自然没办法提出适合秦国的法度来。 “我想到了两个人。”岳飞忽然开口,说道:“法家三子,以商君为最。但另有两人,亦是青史留名。赵国慎到,郑人申不害,虽比之商君有所不如,但也是难得的人才。” “咦?”秦霄疑惑,下意识问道:“法家三子?没有荀子和韩非子吗?” 提到法家,除了商鞅之外,秦霄印象中最深刻的名字还是荀子和韩非子。 后世一般认为,这两人是法家的集大成者,也是历史课上必学的人物。 “咳……”岳飞有些尴尬,提醒道:“君上,末将说的是此时的法家三子。荀子师徒,如今还未出生呢。” 荀子、韩非子都是战国末年的人物,荀子成名要比他徒弟韩非子早很多,但也要几十年后才出生。 秦霄闻言,顿时感到一阵尴尬:“咳咳,那什么,你继续说。” “对于岳将军所说这二人,鞅也有所耳闻。” 商鞅忽然插话,开口道:“慎到主张‘势治’,以鞅之浅见,若能实现,确实是强国之道。但其势治之论,犹如天上云雾,未免太过虚无缥缈。至于申不害,他在魏国游历之时,鞅曾与其有过一面之缘,此人重术而不重法,秦公若是用他,可用其法,但不可用其人。” 说着,商鞅看向秦献公,继续说道:“若想保持一国之法度长久不变,主持变法者,需不近人情、六亲不认,万万不可感情用事。而申不害的术治之道,却做不到这一点。因此,秦公可用申不害为秦国制订法度,却不可由他来主持变法。” 秦献公若有所思地点头:“若要六亲不认,确实是不容易。老夫这,倒是有几个人选。” 一番长谈,众人各出主意,总算将秦国未来的发展方略规划了一个大概。 虽然只有一个大的方向,但至少却让秦献公、嬴渠梁知道,未来该朝着什么方向去做。 秦霄犹豫了一下,又提出了甘龙、杜挚等人可能因为变法而造反的事说了出来。 秦献公虽然对此有所怀疑,但却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,表示会有所准备。 此时的甘龙,可谓是最忠诚的忠臣,他对秦献公的忠诚,没有人可以怀疑。 但所谓此一时彼一时。 现在甘龙忠诚,无非是因为他的利益与秦献公的利益一致。 若是因为变法,导致利益受损,他还能保持忠诚不变吗? 即便是与甘龙相处了一生的秦献公,也不敢打包票。 第(2/3)页